2015年1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云南的重要讲话中指出:“云南科教资源比较丰富,既有像昆明理工大学这样的全国著名高校,也有像中科院昆明分院这样的高水平研究机构。要把这些条件利用好,扎扎实实走出一条创新驱动发展的路子来。要集聚创新人才,坚持培养和引进相结合,补上云南创新人才缺乏的短板。”这既是对学校长期以来立足云南、服务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赞誉,也是对学校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再立新功的殷殷嘱托。
十年来,昆明理工大学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才工作的新理念新战略新举措,扎实推进 “135”人才工程、“十百千”人才引进和“66”人才培养计划、“博士后倍增计划”,人才工作开创新局面,助推学校核心竞争力不断增强。
学校现有教职工4159人,专任教师2854人。具有博士学位人员2162人,教授、副教授职称人员1512人,博士占专任教师比例由44.8%增至75.7%。国家级人才(两院院士国家级“重大人才工程”特聘教授国家“杰青”等)由19人增至73人。省部级人才(省科技领军人才、云岭学者等)由53人增至947人。
一、坚持党管人才把方向
学校坚持党对人才工作的全面领导,不断加强对人才的政治引领,切实把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人才发展优势,通过制定政策、创新机制、改善环境、提供服务,为一切有志成才的教职工提供更多发展机遇和更大的发展空间。不断完善人才工作体系,建立健全人才工作领导责任、推进落实、考核评价、督导反馈工作机制,通过人才工作会议、专项工作推进会、高层次人才座谈会等合力破解工作难题。把人才队伍建设摆在学校事业发展全局的突出位置,构建起党委统一领导,人事部门牵头抓总,职能部门密切配合,校院系主动作为,全校广泛参与的人才工作局面,形成了人才队伍建设的强大合力。2015年以来,学校先后出台并实施《昆明理工大学加强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实施办法》《关于专业技术职称评审工作管理办法(试行)》等40余份文件,为提升人才队伍建设水平提供制度保障。

学校召开2024年教师节表彰大会
二、强化师德涵育铸教魂
学校始终把师德师风建设摆在重要位置,对师德失范行为“零容忍”,将师德师风作为评奖评优、职务晋升、职称评定、岗位聘用、工资晋级、干部选任、申报人才计划、申报科研项目等的重要依据。学校不断健全完善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制定出台了《教职工校外学术活动管理办法(试行)》《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的若干措施》《师德师风监督考核实施办法(试行)》等文件,进一步规范教师职业行为,约束教师言行,引导教师向上向善,强化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的使命感、责任感、成就感和荣誉感,努力构建教师爱教、懂教、乐教、荣教的良好氛围。学校新增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优秀教师、“强国青年科学家”引领计划入选者、全国轻工行业先进工作者、中国环境科学学会“最美科技工作者”、“大国工匠年度人物”入围者、“强国青年科学家”提名奖、云南省 “最美社科人”、树兰医学青年奖、中国青年科技奖和云南省三八红旗手、云南省“最美教师”、商务工作先进个人各1人,全国模范教师2人、宝钢优秀教师2人,云南省优秀教师、优秀教育工作者各2人,云南省师德标兵4人,云南省教育工作先进集体2个。

三、坚持引育并举强聚焦
学校坚持人才引育与产业发展需求精准对接,聚焦国家及云南创新发展需要,有重点、有针对性地引进战略科学家和行业重点领域急需人才,努力打造与一流学科建设相适应、有跨学科背景、能积极进行跨学科研究的高层次人才队伍。
2015年以来,学校共引进青年博士1135人,其中高层次人才592人。柔性引进国内外高层次人才49人,其中院士等战略科学家8人,国家级人才32人。累计招收培养博士后375人,其中外籍博士后48人,联合培养82人。
高端人才不断涌现,季维智教授入选欧洲科学院外籍院士,其领衔团队荣获“全国专业技术人才先进集体”,王华教授荣获“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何梁何利基金奖”等荣誉称号,王华教授带领的冶金热能工程教师团队及杨斌教授带领的冶金工程教师团队入选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李文昌教授带领的“云南省三江成矿系统与评价创新团队”被授予“国家卓越工程师团队”称号。

李文昌教授带领的“云南省三江成矿系统与评价创新团队”被授予“国家卓越工程师团队”称号
四、打造“人才特区”筑体系
学校不断优化以高层次人才培养和引进为核心的资源配置机制,推进“人才特区”试点工作,形成更为灵活和充满活力的人才服务体系。从队伍结构、用人方式、考核办法、薪酬福利、经费使用和研究生招生等方面实行特殊政策,搭建有利于高层次人才发展的工作平台,不断完善和拓展人才、学科、科研联动的“特区”发展模式。2015年以来,以季维智院士领衔的灵长类转化医学研究院,在科研成果、人才引进、学科建设等方面取得重要进展。“人才特区”在编职工共49人,其中,国家级人才7人,包括中科院院士1人、国家级“重大人才工程”特聘教授2人、青年学者1人,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人、国家重大研究专项首席科学家2人;云南省“兴滇英才支持计划”各专项人才19人。“人才特区”成员先后在Nature、Science、Cell等国际著名期刊上发表SCI研究论文119篇,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国家级、省部级项目113项,合同金额约4.6亿元,现已发展成为具有显著特色和国际影响的科技创新基地。

谭韬、季维智团队与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王红梅、郭帆、李伟团队合作的“揭开灵长类早期胚胎发育黑匣子”研究项目
入选2023年度中国生命科学十大进展
五、努力搭建平台优环境
学校贯彻“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人才培养使用理念,依托“基础平台、成长平台、激励平台”三大平台促进各类人才发展,不断优化人才发展环境。一是建设让每一位教师都有施展自身价值的基础平台,完善评价考核机制,进行教学科研业务工作量测算,与绩效、工资、奖金等挂钩,实施动态管理,形成“能进能出,能上能下”用人机制。二是建设能够畅通教师发展通道的成长平台,修订完善职称岗位评聘体系,遵循“人岗相适、个性发展、学科差异、院为主体”的原则,设置教学为主型、教学科研型、科研为主型的教师岗位,畅通各类人才发展通道,实行评审制、确认制、直聘制,解决好各类教师职业发展问题。三是设置“明德学者”为学校高层次人才岗位的激励平台,使不同年龄阶段的人才均可得到与其发展相匹配的支持培养,以进一步完善人才评价机制,探索多元多维评价,打造综合评价体系,充分发挥绩效工资的激励作用,以不断激发人才干事创业动力,夯实高质量的人才发展根基。

学校举行首批明德学者受聘仪式
风劲帆满海天阔,奋楫潮头逐浪高。学校将深刻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和全国、全省教育大会精神,以及中央和省委人才工作会议精神,以“3815”战略发展目标和助力新质生产力发展为人才发展导向,以进一步深化改革、推进学校高质量发展为契机,踔厉奋发、勇毅前行,以更高的政治站位谋划新时代人才工作,以更务实的举措落实各项人才政策,努力打造数量充足、结构合理、高端引领的高素质人才队伍,为支撑教育强国建设和云南省建成面向南亚东南亚人才新高地贡献昆工力量!
供稿|人事处
编辑|菡萏
策划|新闻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