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昆工 > 正文

媒体昆工

新华网 2016-12-05 刘杨:在创新创业中培育未来的龙头企业

发布日期:2016-12-05 点击量:

摘要

作为云南区域大赛主办方之一,昆明理工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负责人刘杨教授近日做客新华网,与网友分享主办大赛的感悟和服务创新创业企业的举措。

新华网昆明12月5日电(赵汉斌)第二届云南省创新创业大赛和第五届中国创新创业大赛目前已相继落幕。作为云南区域大赛主办方之一,昆明理工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负责人刘杨教授近日做客新华网,与网友分享主办大赛的感悟和服务创新创业企业的举措。

昆明理工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刘杨教授

大赛展示云南企业创新创业实力

“第二届云南省创业创新大赛社会关注度高,各级政府部门与创新创业企业、团队的互动也比以前更顺畅!”刘杨说,今年全省报名参赛企业和团队达到了1271个,其中既有诸多小微企业,也有“国字号”的大中型企业,如昆钢、云南冶金集团等企业也参赛。经过审核,有1080家企业和209个团队参与比拼。参赛企业、团队报名数量以及参加参赛数量在全国分别排名第四和第十位,展示了云南创业创新的实力。

经过省级赛事的角逐,有292个企业获得省级的相关奖项,还选派了53个企业和5个团队参加全国行业总决赛。到11月下旬,这53个企业和团队已参加了全部行业总决赛,取得13个优胜奖和1个二等奖、1个第十名的好成绩,获奖比例超过60%。“由此可见,云南企业不仅参与创新创业的意识强,在全国层面,也能很好地展示云南企业和创新创业团队的风采,他们确实很棒!”刘杨说。

一些云南企业参加全国行业总决赛,才一亮相,就赢得了评委的“青睐”。刘杨举例说,在参赛企业中,有一家做航空训练设备的翔澳航空科技公司,不仅在做通用航空前沿的研发技术,最可贵的是还拥有自己的核心技术,很有前景;还有一家茶叶企业,竟拥有13项专利。他认为云南不缺好的企业,云南人也不缺创新创业的激情,更多的是要给他们一个发展的平台和一份支持,鼓励他们到更大的舞台去展示实力,把云南的产品和服务推广到全国乃至全世界。

昆明理工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

激情与荣光 创新创业需要“持久力”

当问及与全国其他省区市相比,云南企业创新创业的亮点与不足时,刘杨多了几分冷静。他认为在国家倡导“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形势下,云南企业无论在科技创新,还是经营管理理念创新方面,确实跟上了全国的步伐,但也有一些遗憾。“在大赛中,云南企业胸怀还不够宽广、视野还不够开放,或者说他们的梦想还不够大。面对市场和未来的发展,很多云南企业家眼前好像隔了一座大山。”刘杨说。

服务两届创新创业大赛,刘杨见证了众多优秀企业脱颖而出,在大赛平台上展示创新创业成果,有欣喜也有忧虑。“纵观近代的云南企业,其实我们每每都站在改革创新的潮头,但是当全国性和世界性的浪潮来临,我们就逐渐落后了,值得反思。”刘杨说云南曾经有全国第一个水电站,有第一条通往境外的铁路,有中国最先进的卷烟制造企业,还有配套完整精密的镗床、车床、铣床等装备制造基地,但由于视野不够开阔,许多企业在发展战略、产业规划、配套政策、经营思路和市场环境等诸多环节存在问题,以至于在竞争大潮中发展状况并不尽如人意。

作为学者和园区管理者,刘杨特别希望云南省委、省政府能进一步把创新创业大赛作为推动“双创”工作的具体抓手,使之成为发展云南八大优势产业的“前端”,通过大赛的平台,不断培育、聚集和扶持优秀企业,优化政府资源配置,培育云南未来的龙头企业。

国家大学科技园:构建创新创业服务体系

此次第二届云南省创新创业大赛,昆明理工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分3个小组,在全省16个州市开展宣传动员培训。仅在昆明市,就与机械行业协会、各个国家级孵化器开展了11次培训。开赛后,又邀请国家组委会的专家和总决赛评委到云南进行辅导培训。在云南省科学技术院等机构支持下,昆明理工大学发挥国家级科技孵化器众创空间、云南省众创空间联盟的优势,联合招商银行等金融服务机构,全程为参赛企业和团队提供免费服务。学校还选派50多位硕士研究生作为志愿者,历时3个多月,全程参与大赛服务工作。在组织承办创新创业大赛的过程中,昆明理工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也逐渐形成了一整套服务企业和团队的服务体系。

把学校的科技成果转化成现实生产力,是创立国家大学科技园的初衷,但承办创新创业大赛,不仅服务高校,还要面对全省的创新创业企业和团队。因此刘杨坦言,大家肩上的责任虽然更重了,但这也是科技园走向开放和服务于云南公众创新创业的一种尝试,在这个过程中,他最深的体会是:创新创业,需要一个有力、高效、完善的服务体系来提供支撑。(完)

原文链接:http://www.yn.xinhuanet.com/2016original1/20161205/3562327_c.html

版权所有©昆明理工大学 滇ICP备05001246号-1  滇公网安备53011402000430号 All Rights Reserved © Kunmi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