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昆明理工大学党委书记张英杰
2016年3月,根据美国ESI(Essential Science Indicators,基本科学指标)最新数据分析显示,昆明理工大学材料科学学科进入ESI国际排名世界前1%行列。这是继2015年3月该校工程学学科进入世界前1%之后第二个进入该行列的学科。
为何一座云南省属大学的学科能够在国际上取得如此高的排名?
带着这个疑问,记者来到了昆明理工大学呈贡本部校区一探究竟。
昆明理工大学坐落在呈贡新区南部雨花片区,西可望滇池,东看阳宗海,南有抚仙湖,且群山环抱。清风徐来,自有一番悠然景象。
该校党委书记张英杰告诉记者,两个学科进入ESI国际排名世界前1%,标志着昆明理工大学近年来实施重点学科建设、开展科技创新、服务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取得显著成效。“两个特色优势重点学科工程学和材料科学在国际上已具备了较高的学术影响力,为学校进一步实施“一流学科建设”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除此之外,近5年来,昆明理工大学的科研成果转化率位居全省高校首位,为社会创造经济效益达5000多亿元,获得了习近平总书记的“点赞”。
创新 学校发展的不竭动力
在张英杰的话语中,出现次数的最多的就是创新。
张英杰认为,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深刻揭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动力源泉、内在要求、必由之路和出发点落脚点。“五大发展理念”中首要的理念就是创新,高校要从思想上、制度上,学科建设、科学研究、人才队伍建设以及生源质量等方面苦练内功、内涵发展,用创新提高教育质量,培养的学生才能够在社会上叫得响。“昆明理工大学作为云南唯一一所理工类高校,要紧密结合国家和云南经济社会发展需求,高度重视科研工作,大力实施科技创新工程,积极推进科研成果转化,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她介绍,尤其是“十二五”期间,昆工的科研规模、科研质量、科研成果转化等方面取得了跨越式发展,其中学校科研规模由2010年的4.56亿元增至2014年的8.47亿元,获得国家“973”、“863”、科技支撑及其它重点、重大科技项目65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立项707项,经费总计约3.1亿元,连续5年位列全省第一位,位列全国第39位。截止2014年末发表论文三大检索共计6025篇,其中SCI为1696篇,EI为2390篇,ISTP为1939篇。申报专利5218件,获授权专利4219件,获软件著作权2810件。目前,学校的年专利申请量约占全省的10%,年专利申请量排名已进入全国高校专利申请量前10位。
另一方面,学校还把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摆在办学治校的战略性高度,依托国家及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和校级研究所、实验室,构建基础研究体系;依托国家及省部级工程中心、工程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构建以工程技术研发为主的应用技术研究体系;依托国家大学科技园、国家国际技术转移中心、国家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国家高校学生科技创业实习基地和校政、校企产学研平台、基地等,构建技术转移与转化小微型科技企业孵化体系,形成了完整的科技创新支撑体系,推动科技创新工作取得一系列标志性成果。
张英杰还表示,除此之外,创新还是促进昆明理工大学高校毕业生更高质量创业就业的重要举措。
“一方面昆明理工大学开设课程,强化创新创业教育。另一方面,搭建三大载体,为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提供平台。”张英杰说,“比如我们通过‘基金+项目库+导师库’强化创新创业能力训练,加强‘创客空间’等校院两级实践基地建设,并大力开展学科专业创新创业竞赛。”
昆明理工大学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创新创业能力为目标,深入实施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效。在去年全国首届“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上,昆明理工大学派出的3支代表队分别夺得金、银、铜奖各一项,学校荣获大赛集体奖。
开放 培育沿边教育支点
除了创新之外,大学还要开放。
“作为一家省属高校,我们获得的资源自然不能跟985、211大学比,这就要求我们要更多‘引进来’与‘走出去’。”张英杰说,“全球化时代,大学必须要加强开放的力度、推进开放的深度、扩大开放的广度。在这种大背景下,昆明理工大学除了加大向社会开放的力度,挖掘和吸引外部资源为我所用,还将积极开展校地合作、校企合作、校校合作和国际合作,以服务求发展,以贡献促共建。”
向社会开放,就是要紧密联系现实,积极适应国内以及省内的市场,与地方合作,与企业合作,培养适应时代的高校毕业生。
“比如我们与云南省人民政府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合作共建‘云南省食品安全研究院’,与云南省知识产权局合作共建‘云南省知识产权发展研究院’,与云南省质监局合作共建‘昆明理工大学质量发展研究院’,与云南省人大合作共建‘云南省地方立法研究院’,与云南省金融办合作共建‘云南金融工程研究院’,与昆华医院合作共建‘昆明理工大学医学院’。此外,我们在创新创业方面,还与中国移动云南分公司合作共建‘昆工创客孵化器’,为‘互联网+’创新创业团队提供场地和项目指导;与云南咖啡厂合作共建‘昆工创客咖啡馆’,与云南硕方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共建‘淘宝大学—昆明理工大学城市学院电商人才培养基地’。”
张英杰表示,云南在“十三五”的发展目标之一是构建国际化广覆盖的航空网,使云南成为一个航空大省、航空强省,那么接下来昆明理工大学还要与外界合办民航学院,加快航空类人才培养,以满足社会对紧缺专业人才的需求,发挥高校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功能。
另一方面,昆明理工大学近年来顺应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趋势,结合“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建设,大力实施“请进来,走出去”国际化发展战略,开展多层次、宽领域的国际交流合作,有效提升了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国际化水平,国际合作交流基础进一步增强,国际化办学能力不断加强,区域国际影响力和形象稳步提升。
“十二五”期间,学校共开展国际合作科研项目30余项;留学生规模达到1409人,留学研究生规模在全国排第79位;与27个国家、地区的74所高校签署合作协议;学生海外交流人数从20人增加到290人,5年累计达1048人;积极拓展境外引智与引资项目,聘请长短期外专外教358人;派出参加国际学术会议等团组742人次;开展国际合作研究及国际合作技术开发或技术转让项目12项;1人当选俄罗斯自然科学院外籍院士;获批科技部国际联合研究中心1个。
此外,学校还承办承接了泰国高中生汉语水平提升项目、大学生艺术团赴欧洲巡演、GMS大学生文化体育交流周等重要国际文化交流活动,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大大提升了学校知名度和影响力。
张英杰认为,随着云南将建设成为面向南亚东南亚的辐射中心,昆明理工大学也理应要建设成为面向南亚东南亚的科技辐射中心、人才培养辐射中心和留学人才的重要基地,开展更广泛的国际合作。“尽管我们是省属大学,但是眼光不能局限于一地,要有战略眼光和国际视野,走出了一条教育国际化的路子,培育我国沿边教育支点。”
未来 建设特色鲜明研究型高水平大学
“十三五”时期是我国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重要历史阶段,同时也是我校全面开启建设“特色鲜明研究型高水平大学”的重要转折期。对昆明理工大学来说,挑战与机遇同在、制约与发展共存。
张英杰表示,未来五年,昆明理工大学要在建设“特色鲜明研究型高水平大学”方面取得重大进展。
“我们的办学质量要更加优质。”张英杰说,昆明理工大学要坚持“立德树人,提高质量”,走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着力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能够主动适应并引领社会的优秀人才以及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各类人才培养质量整体水平进入国内大学前列,国家重点学科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达到国内一流。队伍结构更加合理,具有一批活跃在学术前沿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领域的学术领军人才和科技创新团队,建成若干个具有国内一流水平的科研基地和一批研究型学院,学校在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区域创新中的贡献度不断提高。
另外,办学活力更加充沛。要建立以“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授治学、民主管理、依法治校”为基本内容的现代大学制度,学校内部治理结构更加完善,社会参与机制更加健全,基本实现学校治理结构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办学特色更加鲜明。准确把握高等教育发展规律,发挥比较优势,走特色发展之路。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与创新等方面做出昆工特色。在充分彰显传统特色的基础上,重点在优化学科结构、凝练学科发展方向、突出学科建设重点、体制机制改革以及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方面办出特色。
“地方化”更加突出。围绕“一带一路”、西部大开发、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孟中印缅经济走廊等国家重大战略的实施,发挥综合性大学学科门类齐全的优势,与地方及行业的合作面不断扩大,与地方的联系更加紧密,与产业的对接进一步深入,成为云南省及区域性高层次人才培养基地、高水平科研开发基地、高端区域发展智库。
“国际化”更加深入。充分依托国家战略的实施,抓住世界教育资源跨国配置活跃、教育要素流动加快的有利时机,将国际维度整合到学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等职能中,加强国际交流和合作,扩大学校的国际影响力和知名度。
云南网记者 自建丽 高艺萌 耿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