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道德模范 弘扬时代精神
昆明理工大学有位高端引进人才邓先余,他的学生一半的学习时间都是在田地里、在生产一线。“我的学生毕业后基本都具备独立筹建绿色农场的能力。”他说。
2013年,邓先余博士通过“云南高端人才引进计划”,从湖南科技大学来到了昆明理工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工作,担任绿色循环农业课题组组长。到云南短短3年多的时间里,他一边潜心绿色循环农业研究,一边带领指导学生进行循环农业创新创业实践,成为当之无愧的绿色循环农业实践先锋。
2014年,邓先余指导的学生团队凭借《昆明水果蚯蚓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项目计划书》一举摘得云南省“创青春”创业大赛的金奖,另一创业计划《云南三七专用有机肥产业有限公司》获得铜奖。
“水果蚯蚓”项目是将废弃的水果残渣用来养殖高质量的药用蚯蚓;蚓粪通过添加多种菌种及矿物质,制成三七专用蚓粪有机肥;也可将蚯蚓进行自溶处理,再添加多种微量元素、多种三七叶面病害拮抗菌,制成三七专用氨基酸叶面肥。
“在昆明市呈贡区,很多农民靠种植宝珠梨为生,但产能过剩、供大于求的情况一直困扰着果农。通过我们的核心技术,使废梨利用率最大化。同时我们生产的三七专用蚓粪有机肥和氨基酸叶面肥也解决了传统三七化肥原料中重金属、无机污染物、寄生虫含量超标的问题。”邓先余解释。
2014年,邓先余主导完成了“小哨农庄”、“昆明理工大学大学生(富民)实习基地”、“昆明理工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基地”3个绿色循环农业示范基地建设,开展了“无抗富硒绿壳蛋鸡及鸡蛋的生产”、“低胆固醇风味鸡蛋的生产”、“高产牧草栽培、选育及青贮发酵”、“鸡粪快速发酵及资源化利用”等研究生、本科生的科研项目。而此时,他到云南不过两个年头。
“‘我们示范基地生产出的‘无抗土鸡及富硒鸡蛋’已经上市销售两年多,深受消费者喜爱,也解决了6名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勤工助学问题。”邓先余说。无抗土鸡全部采取林下放养,以玉米、蝇蛆、绿草等为主要食物,经过6个多月的散养而成,通过标准的疫苗接种,利用现代生物技术生产乳酸菌、饲用中草药、抗菌蝇蛆等饲料添加剂,实现无抗生素及激素的生态养殖模式,鸡肉和鸡蛋的品质极佳。经检测,其肉及蛋内不含任何抗生素,主要营养成分硒、锌、碘比普通鸡蛋高3倍至6倍,胆固醇含量低40%,蛋白质含量高12.7%。
在“鸡粪快速发酵及资源化利用”项目中,邓先余则带领学生们设计出一种快速发酵鸡粪的装置,利用乳酸菌、芽孢杆菌与产朊假丝酵母等益生菌,将新鲜鸡粪在24小时至48小时之间高温发酵完毕,快速杀灭寄生虫、大肠杆菌等病原体,同时去除氨氮、硫化氢等有害气体,增加鸡粪中的蛋白营养和风味,用于饲喂蝇蛆和蛋鸡,将节省饲料25%左右,增加经济效益20%以上。
“中国的农业至少在两个方面还有很大的升级空间,一个是运用现代农业技术,解决线下产品的品质问题;一个是运用互联网技术,解决市场推广问题。我们只有在这两方面深入思考和实践,才能让高原特色农业走得更远。”邓先余说。本报记者 程三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