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三七之乡”是文山引以为傲的招牌。作为三七道地产区与核心产区,三七的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占全国90%以上,2024年,文山三七产业实现综合总产值206.25亿元,比2023年的178.95亿元增加27.3亿元,同比增长15.26%。
2023年11月4日,文山市坝心乡和马关县八寨镇两个三七绿色高效栽培关键技术示范基地里,绿油油的大片三七叶无声提示着人们尽快收获。省内外专家对500余亩基地进行了现场测产,并按25%折干率折算基地三七干品产量。实地测产结果表明,这两个基地三七干品折算产量分别达到每亩329.56公斤和每亩352.25公斤,平均亩产达到341.06公斤,比传统栽培技术产量提高30%以上,亩均纯收益增加万元以上。
叶叶风中舞玉姿,千颗籽色如胭脂。药中三七本灵药,更胜人参五枝叶。
带叶连枝价胜金,吞服百病难关身。若使秦皇尝此味,只令仍系黑头人。
三七,这株起源于2500万年前第三纪古热带残余植物,它的出现远早于人类文明的出现。在中国古代典籍中,三七的记载最早见于西周时期,《华阳国志·巴志》提到巴蜀地区曾向周武王进贡“三七蜜”,表明当时已有三七的采集和初步利用。
野生三七的药用发现始于民间传说。相传文山的一位郎中因一只鸟衔来红色果实(三七种子)而开始人工种植,这一故事被视为三七从野生转向栽培的开端。
三七人工种植历史至今已有400余年之久,在20世纪80年代正式迈入现代种植阶段。三七兴旺文山,两者互为依托,提起文山就能想到三七,提起三七也必然只会想起文山。
中医历来提倡“凡用药必须择州土所宜者。则药力具,用之有据”。因此,将具有地区特色、品质优良的药材称为“道地药材”。出产道地药材的产区称道地产区,这些产区均具有特色的地质、气候、生态条件,文山便是如此。
我国著名三七专家、昆明理工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副院长、国家中药材产业技术体系昆明综合实验站站长、云南省三七资源可持续利用重点实验室主任崔秀明研究员介绍,文山因纬度低、海拔高,年均降水量和日照量充足,非常适合三七生长。同时,三七种植的土壤以疏松、排水良好的砂壤土为优,而文山地区特有的红土地就具备以上特点,种出的三七块茎密度更加紧实,皂苷含量最高。基于此,文山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居全国之首。


三七产业也经历了一个漫长而曲折的发展历程,从技术落后、市场混乱逐步呈现良性发展态势。如今,三七产业发展趋于成熟,“文山三七” 被国家批准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是云南省第一个获准注册的地理标志证明商标,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并在全球99个国家或地区获准注册,文山三七地理标志品牌以90.80亿元的价值荣获“2024年云南省地理标志产品品牌价值榜”第三名,是我省品牌价值最高的中药材。
三七产业是文山州乃至云南省最具有发展潜力的医药产业,省委省政府文山现场办公会也曾提出,要围绕千亿级三七产业目标,抓牢种质端、提升种植水平、延伸产业链,推动三七从种植到制药、保健、康养全产业链发展,把文山打造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三七之都”。
盛夏的文山市德厚镇河外村,七丹药业三七GAP种植基地里,种植了两年的三七植株枝繁叶茂,长势喜人。
谁曾想到,几年前这里还是“三七禁区”,因为同一块土地,休耕不足20年绝不能再种三七,否则植株就会成片枯萎死亡。这是因为三七根系会向土壤释放特殊物质,导致土壤中的病原菌、线虫等有害生物大量滋生,使得后续种植的三七极易受到病虫害侵袭,出现根腐、立枯等病害。
道地药材的产地,往往被戏称为“老天爷赏饭吃”。文山之于三七,也是如此。不少三七种植户不得不背井离乡到周边寻找新地来种植三七。
“三七必须要回归文山种植,或者说以道地产区作为主要核心区种植,三七的质量才能得到保障,消费市场的老百姓才会有信任度。”崔秀明教授说,要发展千亿产值的核心是三七品质的提升和质量的保障。

为了延续和保障三七的道地性,在有关部门的支持下,崔秀明教授团队牵头,联合相关单位,成立了科技攻坚项目组,经过多年努力,攻克了三七连作障碍的重大技术难题,将轮作时间由原来的15—20年缩短到5年内,在此基础上,创建了三七绿色高效栽培技术体系,为文山三七高质量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三七绿色高效栽培技术有四大核心技术,一是三七病原菌分子快检技术,二是老七地土壤处理技术,三是土壤微生物修复技术,四是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崔秀明教授介绍,土壤处理技术是解决三七连作障碍的关键核心技术,土壤消毒有很多技术和产品可以选择,但需要重点考虑环境相容性和技术的可行性,而且不是只做土壤消毒就可以,需要配合种苗处理、阻隔传染等其他措施。


“垄鑫棉隆就是我们反复试验,验证下来对土壤病菌灭杀效果最好的土壤处理剂,并且还是绿色食品唯一可以推广使用的土壤处理剂。”崔秀明教授说,垄鑫棉隆对土壤病菌的灭杀率可以达到90%,同时还能提高土壤里磷和钾的使用率,因为三七是吸钾植物,钾的需求量大于对氮的需求量,隆鑫棉隆释放了土壤里的磷和钾,三七产量自然提高。我们在反复试验中还发现,使用垄鑫棉隆土壤处理剂后,能提高光合作用,皂苷合成酶的活性得到了提高,自然而然三七中皂苷的含量就得到了提升。

崔秀明教授介绍,他们团队对三七连作进行实验研究发现,在连作地上进行育苗,以三七的出苗率和保苗率两个数据来说,出苗率的数据差距不是很大,但保苗率对照以后,高的死亡率达到70%—80%,最少的死亡率也是40%—50%,但采用隆鑫棉隆土壤处理后的保苗率达到了90%以上。产量上,试验数据表明,采用垄鑫棉隆土壤处理后,鲜三七产量接近1.5吨,折算下来近400公斤,一亩地都可以卖到六七万元。10多年前,最高记录产量也只是250公斤。
垄鑫棉隆土壤处理剂安不安全?可以杀灭有害微生物,那会不会也会把有益微生物杀死?这是众多七农担心的问题。
“首先,隆鑫棉隆是绝对绿色安全的,我们对种植出来的三七进行过250项的检测,检测结果是达到欧盟标准的。其次,三七绿色高效栽培技术的四大核心技术中,有一项叫土壤修复技术,垄鑫棉隆土壤处理后,再用微生物进行修复,把有益微生物加进土壤里,土壤的环境就非常好。”崔秀明教授说,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使用隆鑫棉隆土壤处理剂,必须严格按照标准使用,处理不好降解不充分,自然会产生药害。

“现代农业技术追求的是在保证质量的条件下提高产量,技术具备可推广复制性,才能够真正让老百姓收益。” 崔秀明教授介绍,薄膜覆盖、微生物修复,每亩成本控制在3000—4000元左右,但是增产30%的话,平均下来可以增产50公斤,高的可以到80公斤,按三七现在最低的价格平均不到200算下来,一亩地也可以增加1万余元,除掉成本,还有6000—7000元的纯的收益,所以老百姓都愿意接受。
崔秀明教授说,三七绿色高效栽培技术的成功研发和应用,显著提升了三七的产量和品质,促进了文山三七原产地的土地重复利用,保证了文山三七的道地性,为三七“回家”,促进文山三七产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
三七,作为文山最鲜明的特色名片,承载着文山产业雄心与发展密码。
“要想实现千亿产值,单靠良种、标准化种植技术是远远不够的。”崔秀明教授认为,提升文山三七产业整体实力和核心竞争力,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依靠科技进步。
以科技部推进中药大健康产业发展规划为指导,以加快三七产业发展方式转变为主线,以着力提高产业创新能力为核心,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促进产业发展由主要依靠三七农业和初级产品加工业向建设现代生物医药产业转变,实现产品结构由初级原料为主向高附加值产品为主的转型;立足比较优势,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和产业布局,延长产业链,增强产业集聚度,形成以原料基地建设为基础,骨干企业和产业集群为支撑,上中下游配套和竞争优势明显的产业格局;加强知识产权的创造、运用和保护,着力打造“文山三七”大品牌。
崔秀明教授认为,三七产业的科技创新,具体来说应该是要开展基础研究,系统阐明三七临床应用的科学性、有效性及安全性,为三七作为国家心脑血管系统疾病的一项预防药物提供科学依据。其次建立贯穿全产业链的质量标准和质量控制体系,特别是通过国家及国际化三七标准的研究,推动三七产品进入国际市场,加快三七产业的现代化、标准化及国际化进程,提高三七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同时,加强三七精深开发,提升三七综合开发利用程度,加强品牌打造,培育有竞争力的三七大企业集团,同时加快国际注册和生产质量体系国际认证,突破国际技术标准壁垒,打造国际国内知名的三七产品品牌,以品牌建设扩大三七产品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推动三七产业走向国际市场。

(记者:苏宁 陈才艳 卢朝学 喻传宏)
(编辑:周秋 美编:向传帅 二审:谢思思 终审:徐昌建)
https://www.wsnews.com.cn/p/3415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