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昆工 > 正文

媒体昆工

封面新闻 2018-04-23 变革!3000多项描述语"衡量"你的英语水平 中国英语学习将从重知识到重运用

发布日期:2018-04-23 点击量:

国内外英语测评领域专家就中国英语能力等级量表进行深入探讨。

封面新闻记者 张峥

日前,教育部公布中国首个英语能力等级量表受到社会广泛关注。它标志着现阶段我国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的英语学习有了统一的“标尺”,不同阶段教学标准衔接不紧密的情况将被打破。

4月23日,国内外英语测评领域专家代表以及西南地区高校英语教师近200人在昆明就中国英语能力等级量表,以及量表与雅思普思考试对接研究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中国英语能力等级量表制定者之一、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韩宝成表示,量表出台标志着中国英语测评、教学、学习都有了统一的标尺。目前,中国英语能力等级量表与国际英语考试雅思、普思的对接研究也已全面启动,预计2018年底完成。

不以年龄来划分

小学生英语水平也可用量表衡量

《中国英语能力等级量表》是面向我国英语学习者的首个英语能力测评标准,将于2018年6月1日正式实施。韩宝成表示,量表以语言运用为导向,将学习者的英语能力从低到高划分为“基础、提高和熟练”三个阶段,共设九个等级,涉及到听、说、读、写、译、语用等各项能力,每项能力每个等级又有不同能力描述,“有3000多项”。

以写作能力描述为例,一级能力描述为:能正确写单词和短句。能用简单的词和短语描述图片,如动物、食物等。能根据范例简单叙述自己的日常活动。

一般说来一级到三级对应的是基础教育阶段,四级到六级是高等教育阶段,七级到九级对应的是专业级别。但量表不是以年龄划分的,“一个英语优异的小学生的英语能力等级有可能与一个大学生一样”,韩宝成说。

中国英语能力等级量表制定者之一、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韩宝成发言。

从“考英语”到“强能力”

中国英语能力等级量表将重定英语能力

语言是拿来用的,用来传递意义,无论哪种语言,应用能力都是学习的首要目标,中国人在英语学习上相对比较重视语法、语言知识点的学习,这就造成大部分英语学习者的语言基础知识都非常扎实,但在日常生活工作中并不能与人很好地用英语沟通交流。所以中国的年轻人去到英语国家的时候,面对的第一个挑战是来自像习语、俗话、方言或是口音的挑战。

2017年英国文化教育协会发布的首部中国大陆地区雅思官方白皮书显示,中国大陆地区雅思考生在过去五年间的综合英语能力处于缓慢且持续增长的状态,但总体表现与全球平均水平存在一定差距。其中,阅读能力表现较强,超出全球平均水平,但是在口语和写作上较为薄弱,尤其口语能力与全球平均水平存在明显差距。

英国文化教育协会中国考试业务总监天虎(Tim Hood)表示:“中国英语能力等级量表描述了‘听、说、读、写、译’等各方面能力,尤其增加了‘说’和‘译’两方面,意味着更加注重对英语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从‘考英语’到‘强能力’。学生和家长要未雨绸缪,认识到英语是语言能力的学习,有针对性地改进英语技能薄弱环节,以适应未来考试的变化。”

作为“能力标尺”

量表将对接雅思、普思考试

中国英语能力等级量表的推出将改变现有考试不全面、不系统、不衔接的局面, 作为“能力标尺”旨在提升考试质量、推动国内外考试对接,实现“量同衡”。

英国文化教育协会是中国英语教育改革的先行者,早在2016年中英两国教育部长签署《中英教育合作伙伴行动计划》,中国教育部考试中心与英国文化教育协会合作开展英国英语考试与中国英语能力等级量表对接研究。雅思和普思继与欧洲语言共同参考框架实现对接后,成为率先与中国英语能力等级量表开展对接研究的国际英语考试。

天虎(Tim Hood)表示:“雅思、普思考试以沟通为本,注重考核英语语言实际运用能力,与中国教育改革的方向相符合。考生通过参加与中国英语能力等级量表对接的考试也能清楚了解分数背后对应的英语能力以及能用英语做什么,对学生、家长、老师具有清晰的指导意义。”

据他介绍,早在2013年,英国文化教育协会就已在中国推出了雅思认可机构项目,致力于帮助国内院校提升大学英语教学质量,通过对英语实际沟通能力的培养,推动跨文化学术交流,提升师生在国内外人才市场的竞争力。至今,中国大陆地区已有近两百所高等院校加入该项目中,其中西南地区共有21所高校。各院校以灵活的形式认可雅思考试,并将雅思融入到日常教学与测评体系中。

据悉,未来数日第五届英语语言测评“新方向”研讨会还将在大庆、广州陆续展开,英国文化教育协会英语测评领域专家将继续与当地教育部门、学校的专家代表就英语测评相关问题进行深入交流。

原文链接:https://m.thecover.cn/news_details.html?id=714188&from=groupmessage&isappinst

版权所有©昆明理工大学 滇ICP备05001246号-1  滇公网安备53011402000430号 All Rights Reserved © Kunmi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