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要闻 > 正文

校园要闻

蒋立虹教授团队抗动脉粥样硬化新靶点研究取得新进展

发布日期:2025-05-06 点击量:

日前,昆明理工大学医学部蒋立虹教授团队与重庆医科大学合作,揭示了mRNA加工因子(RBPMS)增强动脉粥样硬化和受损血管中的Myocd_v3/Myocd_v1转录平衡,有望抑制VSMC驱动的斑块纤维帽形成和干预后再狭窄。相关研究成果以The RNA-binding protein RBPMS inhibits smooth muscle cell-driven vascular remodeling in atherosclerosis and vascular injury为题发表于国际著名学术期刊、美国科学院院报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昆明理工大学蒋立虹教授和重庆医科大学黄荣忠教授、孙阳教授为本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该研究工作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的基金项目支持。

动脉粥样硬化是许多心血管疾病的共同病理基础,全球每年约有1800万人死于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的心脑血管相关疾病,这些疾病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直接相关。目前,抗动脉粥样硬化药物主要包括调整血脂药物(如他汀类药物)、抗血小板药物和改善心脏重构的药物。然而,在“后他汀时代”任何新的药物不仅要作为单一疗法显示出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还必须显示出增量效益,这对开发新型抗动脉粥样硬化药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促使研究者发现更为精准有效的抗动脉粥样硬化新靶点。

动脉粥样硬化和血管壁创伤会诱导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表型转变,从而导致斑块纤维帽的生长和干预后再狭窄,进而影响经皮介入治疗干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型心脏病的长期疗效。因此,揭示VSMC表型转变的调控机制,有望提高动脉粥样硬化纤维帽稳定性并降低干预后再狭窄的发生风险。

研究团队通过系统的生物信息学分析发现RNA结合蛋白RBPMS在VSMC表型转换中发挥关键作用。实验显示,在人类和小鼠动脉粥样硬化动脉及血管损伤模型中,RBPMS基因表达与VSMC收缩标志物呈正相关,其通过促进收缩表型分化显著减少高脂饮食ApoE-/-小鼠的斑块帽形成并抑制内膜增生。分子机制分析发现,RBPMS蛋白直接结合myocardin(Myocd)前体mRNA,通过增强外显子2a选择性剪接调节Myocd_v3/Myocd_v1转录本平衡,并以Myocd_v3a依赖性方式强化VSMC收缩功能,同时抑制其纤维增殖活性。RBPMS在动脉粥样硬化和损伤血管中均能提升Myocd_v3/Myocd_v1转录本比例,提示其可能通过双重调控机制抑制VSMC介导的斑块进展和介入后再狭窄,为相关血管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分子靶点。

原文链接:https://doi.org/10.1073/pnas.2415933122

(供稿:医学部)

版权所有©昆明理工大学 滇ICP备05001246号-1  滇公网安备53011402000430号 All Rights Reserved © Kunmi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