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昆明理工大学作为国家"特色重点学科项目"高校,近年来,在学科建设方面成效卓著,通过重点打造优势特色学科(群)、努力培育学科增长极,构建形成了特色学科、支撑学科、新兴学科,相互支撑、互为促进,结构布局更为合理的学科体系。
回眸“十二五”
优化学位点结构,学位点覆盖面有效拓展
在“十二五”期间,学校瞄准国家战略需求,以国家、区域经济社会和行业发展重大需求为导向,以第二轮重点学科建设为抓手,深入实施“特色学科战略”,成绩斐然。授权学科取得跨越式发展,一级学科博士点由5个增至8个,二级学科博士点由41个增至44个;一级学科硕士点由18个增至36个,二级学科硕士点由127个增至174个;工程硕士授权领域由23个增至27个,专业学位授权类别由6个增加到9个;新增立项省级优势特色重点学科群1个,优势特色重点学科4个,博士点培育学科6个;立项建设校级创新团队58个,校级重点实验室24个,学科方向团队114个。
在优化学位点结构的同时,进一步拓展学位授权学科的覆盖面,新增非工学类一级学科9个,新增设质量工程与管理、环境医学工程、知识产权与科技创新等一批新兴学科领域,学科内涵得到有效延伸,有力支撑了质量发展研究院、医学院、知识产权发展研究院等学院和研究机构的发展。

强化建设重点学科,学科显示度明显提升
“十二五”期间,学校重点学科建设成效显著,学科整体水平显著提高,涌现出了一批有影响力和显示度的学科。2015年工程学学科ESI国际排名进入世界前1%行列,在所有进入该学科ESI排名前1%的1194个科研机构中排名第1191位。ESI学科排名的突破表明,工程学学科进入国际高水平学科行列,在国际上已具备了较高的学术影响力。2016年3月最新数据分析显示,我校材料科学学科进入ESI国际排名世界前1%行列,是继2015年3月工程学学科进入世界前1%之后我校第二个进入该行列的学科。两个学科进入ESI国际排名世界前1%,标志着昆明理工大学近年来实施重点学科建设、开展科技创新、服务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取得显著成效,两个特色优势重点学科工程学和材料科学在国际上已具备了较高的学术影响力,为学校进一步实施“一流学科建设”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除此之外,省级重点学科的成功验收和申报,再次表明一批学科在省内的影响力,彰显昆明理工大学与国内著名高校同台竞争的实力。组织完成“十二五”省级重点学科申报工作,新增6个“十二五”省级博士点培育学科,1个优势特色重点学科群,4个优势特色重点学科;2012年第三轮学科评估,7个学科全国排名前10位,其中,冶金工程学科全国排名第4位。

着力建设学科团队,学科基础进一步夯实
一个学校学科优势的突显,离不开学科团队的鼎力支持。“十二五”期间,昆明理工大学积极进行校级创新团队建设,有效扶持了基础薄弱学科和新兴学科的建设,进一步夯实了学科基础,与校级创新团队构成立体建设格局。学校建设校级创新团队58个,覆盖15个学院和21个一级学科;立项建设校级重点实验室24个,分布在13个学院和14个一级学科;立项建设学科方向团队114个,分布于21个学院和40个一级学科。
创新团队的积极建设和培养,让学校汇聚了一批具有国内领先水平的学科带头人,凝聚和稳定优秀团队承担一批重大重点项目、产生了一批标志性的成果,也为申报更高级别的团队项目和人才项目起到了培育和推动作用。

加强顶层设计,科学规划学科发展蓝图
“十二五”期间,在“遵循学科发展规律,有效汇集创新要素,形成学科多元发展的内生动力”的目标下,学校加强顶层设计,科学规划学科发展蓝图,总结重点学科建设经验,坚持需求导向、目标引领,项目牵引、分类指导,重点突破、整体提升的原则,编制第三轮重点学科建设方案,提出协同创新团队建设计划、创新团队建设计划、学术青蓝计划和学术精品培育计划四类项目,已完成相关项目实施办法的制定工作。

展望“十三五”
推进学校共享型、系统级平台建设
在学校“十三五”的发展规划中,昆明理工大学将继续遵循学科发展规律,发挥学校的引导作用和学院的主体作用,进一步完善学科建设投入和管理方式;深化学科团队建设和管理模式改革,打破学科壁垒,汇集创新要素,构筑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的学科高地;坚持学术立校,培育学术新人,构筑学术生态,打造新的学术增长极;突显优势学科的引领作用、强化特色学科中枢功能、增强新兴交叉学科的造血功能,形成学科多元发展的内生动力,构建优势明显、结构合理和可持续发展的学科体系;继续推进学校共享型、系统级平台建设,服务区域、行业、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提供强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撑。
云南网记者 自建丽 高艺萌 耿颖